
本題考查貨幣政策概述。
貨幣政策工具是一國貨幣當局執(zhí)行貨幣政策時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按其性質可分為一般性政策工具、選擇性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和間接信用指導。一般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運用最多的傳統(tǒng)工具,具體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選項A】、再貼現(xiàn)率【選項C】和公開市場業(yè)務【選項E】。
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ACE。

甲國某居民有來源于甲國所得100萬元、乙國所得200萬元、丙國所得300萬元,甲、乙、丙三國所得稅稅率分別為50%、40%、60%。已知甲、乙、丙三國均實行屬人兼屬地稅收管轄權,在分國抵免法下,甲國應對上述所得征收所得稅( )萬元。
本題考查國際重復征稅的產生與免除。
乙國抵免限額=(100+200+300)×50%×[200÷(100+200+300)]=100(萬元)。
在乙國實際納稅=200×40%=80(萬元),小于抵免限額,允許抵免80萬元。
來自乙國的所得回甲國應補繳稅額=100-80=20(萬元)。
丙國抵免限額=(100+200+300)×50%×[300÷(100+200+300)]=150(萬元)。
在丙國實際納稅=300×60%=180(萬元),大于抵免限額,允許抵免150萬元,回甲國不用補稅。
在分國抵免限額法下,甲國應對該居民所得征收所得稅=100×50%+20=70(萬元)。
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C。

本題考查稅務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機關受理申請人對稅務機關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出的行政復議申請:
(1)征稅行為,包括確認納稅主體、征稅對象、征稅范圍、減稅、免稅、退稅、抵扣稅款、適用稅率、計稅依據、納稅環(huán)節(jié)、納稅期限、納稅地點和稅款征收方式等具體行政行為,征收稅款、加收滯納金,扣繳義務人、受稅務機關委托的單位和個人作出的代扣代繳、代收代繳、代征行為等。
(2)行政許可、行政審批行為。
(3)發(fā)票管理行為,包括發(fā)售、收繳、代開發(fā)票等。【選項C】
(4)稅收保全措施、強制執(zhí)行措施。
(5)行政處罰行為,包括罰款、沒收財物和違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稅權。
(6)不依法履行下列職責的行為:包括頒發(fā)稅務登記,開具、出具完稅憑證、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行政賠償,行政獎勵,其他不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
(7)資格認定行為。【選項B】
(8)不依法確認納稅擔保行為。【選項E】
(9)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的具體行政行為。
(10)納稅信用等級評定行為。
(11)通知出入境管理機關阻止出境行為。
(12)其他具體行政行為。
【選項A、D錯誤】申請人對復議范圍中征稅行為不服的,應當先向行政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申請人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BCE。

本題考查財政支出規(guī)模的增長趨勢。
在西方財政經濟理論界,對于財政支出規(guī)模增長現(xiàn)象,許多經濟學家做了不同的解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闡述主要有以下幾種:瓦格納的“政府活動擴張法則”、皮科克和懷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長導致論”、馬斯格雷夫和羅斯托的“經濟發(fā)展階段論”。
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D。

本題考查增值稅應納稅額的計算。
納稅人支付的橋、閘通行費,暫憑取得的通行費發(fā)票(不含財政票據)上注明的收費金額按照下列公式計算可抵扣的進項稅額:橋、閘通行費可抵扣進項稅額=橋、閘通行費發(fā)票上注明的金額÷(1+5%)×5%。
依據題干數(shù)據,甲可抵扣的進項稅額=500÷(1+5%)×5%=23.81(元)。
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B。

本題考查現(xiàn)代政府預算的多重研究視角。
從管理學角度研究政府預算,主要強調政府預算的功能性特征,即預算的控制、管理和計劃等功能。
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D。

